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 盐城民宗

盐城基督教概况

发布日期:2019-03-18 15:05 [ ] 浏览次数:

 

基督教,也称耶稣教(新教)。在我国,对基督教的称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耶稣教(新教)以及其他各种较小派别。狭义基督教则专指耶稣教(新教)。本节是指狭义的基督教,即耶稣教(新教)。

基督教于清朝末年传入盐城市境内。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籍牧师白秀生夫妇受美国南长老会的差遣,带领李锡登(徐州人)、刘桂荣(河南人)、韩文光(山东人)等人来到盐城、阜宁等地布道并建堂,兴办学校、医院、圣道书院等。民国元年至5年(1912-1916年),杨乐山、韩文光等到东台传教,建堂办学。20世纪20年代末,胡徒恩(英籍牧师)和刘明鉴等到大丰传教。同时,美籍牧师乔汉儒、史迪恩、索秋夫带领陆善夫、李以成(山东人)到阜宁益林、东沟等地建堂布道,后将布道区扩至东坎、黄圩、天场、双港、六套以及建湖境内。民国17年,上海真耶稣教会派孔道荃、戴占鳌、李学儒等到滨海八巨建堂布道,后扩大到八滩等地。至1949年,基督教已传布到盐城市境内各县,发展教徒7000余人。
 

基督教从传入开始,即由外国传教士所把持,建堂、办学、活动经费主要靠外国差会资助。传教士自立为派,各居一方,宗教活动各行其是。1950年,国内以吴耀宗为首的40人发起的以“自治、自养、自传”为主要内容的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割断了与外国差会的联系,自办宗教事业,外籍传教士纷纷回国,各地教务由当地执事、长老、传教士主持。20世纪50年代,境内基督教主要教派分布为:滨海县以张集、黄圩(后划给响水县)为中心的中华基督教,以八巨、康庄为中心的真耶稣教;阜宁县以板湖、芦蒲为中心的基督徒聚会处;射阳县以千秋、临海为中心的真耶稣教,以通洋、四明为中心的基督教聚会处;建湖县以县城为中心的中华基督教;盐城县以县城为中心的真耶稣教及中华基督教;东台县以县城为中心的中华基督教和浸礼会等。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基督教徒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感召下,盐城、建湖等县的一部分有文化的传教士转向教育战线当了人民教师,宗教集体活动基本处于停止状态。但在阜宁、滨海和射阳等县的一些地方,活动比较频繁。1956年,阜宁县有信徒1700多人,滨海县有信徒1万余人,自由聚会点遍布村社。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混杂其中,他们以传教为名,搞医病赶鬼诈骗钱财,影响较坏。盐城专员公署曾组织联合调查组分别于1956年到阜宁县、1958年到滨海县调查宗教混乱情况,处理了宗教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由于受反右扩大化的影响,个别传教士被判入狱和被劳动管制,也有的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以后,有一部分信徒退出基督教会。“文革”运动,冲击了基督教,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少数信徒隐蔽在自家做祈祷活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各地逐步恢复基督教活动。1981年,江苏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召开代表会议,盐城有3名信徒代表参加。随之基督教活动再度兴起,隐蔽的活动转向公开化,原来退出基督教会的人又回到教会,一些老弱病残者也纷纷参加聚会活动,一时信教人数迅猛发展,全市每年以1万人的幅度猛增,到1985年全市基督教信徒已达5万多人。

20世纪80年代初,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平反了宗教界50年代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在60年代“文革”中所造成的冤假错案,清理退赔了宗教房产。从1983年开始,帮助滨海、响水、阜宁、射阳4县相继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筹备组,并着手整顿基督教活动,落实定点(定聚会活动点)、定片(定各活动点所包括的范围)、定人(定各堂点的传道人)的“三定”工作。各县筹备组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帮助下,经过两年多努力,在全市建立起简易活动点202处,并在各县城修建开放教堂7座,计有房产622间,1.6万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广大信徒聚会活动的需要。1986年1月,盐城市基督教召开了第一次代表会议,成立了盐城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基督教协会,简称盐城市“基督教两会”。各县也先后成立了三自爱国会组织。在各堂点建立了管理组织,制订了信徒守则、章程以及教务、堂务、财务等各项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批有一定宗教学识,又遵纪守法的传道人员,从而使基督教活动摆脱无组织、无纪律的混乱状况,使信徒真正过上礼拜有教堂(点)、讲经有牧师(传道士)、活动讲仪规的正常宗教生活,基督教真正成了基督徒自己的宗教事业。到了21世纪,盐城市的基督教有了更快发展,2009年全市基督教活动场所628处,其中教堂就有28座,基督教徒315193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