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记社会各界帮扶盐城市清真寺回族阿訇王朝献一家的故事
廖 立 地
1993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青河乡门庄村25岁回族青年、郑州市穆光阿拉伯语学校代课教师王朝献应邀担任盐城市清真寺阿訇,同乡、同龄、同学的妻子马清香也一同来到盐城,在市清真寺安了家,次年他们有了可爱的儿子王腾岩。一家三口虽远离家乡数千里,举目无亲,但他们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过上了正常的小家庭生活。
一
1995年至1996年,因城市建设需要,盐城市政府决定将回民墓地从市内搬迁到郊外,王朝献积极配合市政府民族宗教部门做好回民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在实施墓地搬迁的过程中,他起早摸黑,不辞辛苦地和搬迁组人员一起对在市区老墓地内的近200座回民坟墓进行一座座清理,又到郊外的新墓地一座座安葬,深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回民的好评。每逢穆斯林节日,作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他都戴着小白帽,穿着节日的盛装,为穆斯林群众主持节日宗教仪式。平时回民家庭遇到红白喜事,都请他念《古兰经》,做“嘟哇”祈祷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省份的回族、维吾尔族穆斯林群众来盐城经商、打工的越来越多,他们往往一天要做五次礼拜,王朝献恪尽职守为他们主持宗教活动,不仅满足了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生活的需要,也改善了盐城的投资环境。王朝献在盐城的表现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的认可,他们一家也很快融入盐城这个新的民族大家庭。
二
2000年,儿子王腾岩即将上小学读书了,他家的住地虽在市重点小学市一小的施教区内,但因他们一家的户口在河南老家,如要到市一小读书,那得交上万元的择校费,这对收入低微的王朝献来说只能是望而却步,为了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写报告,市领导很快批示由市公安局帮助解决。市公安局随即同意他将一家三人的户口从河南迁来盐城,并将其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他的儿子未交一分钱择校费就上了市一小。王腾岩在学校各方面都很优秀,20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在参加各种比赛时多次获奖,在家里也很懂事,平时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使这对夫妻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从此不再平静。7月6日,王朝献到徐州出差,马清香在家洗衣时突然感到腹部疼痛难忍,浑身无力的马清香拨打了“120”,随后被送往一家医院救治。在医院,马清香被诊断为肠梗阻。得知情况后的王朝献心急火燎地连夜赶回盐城,第二天一大早,马清香就被推进了手术室,很快,病情就得到了控制。正当大家松了一口气时,病魔再次袭来,手术后的第十天,马清香开始发热,在用药不见效果的情况下,经专家会诊后决定立即进行第二次手术。然而这一次也未能让马清香摆脱病痛,再次手术后的第八天,马清香再次高烧不退,满腹疼痛,医院向家属下发了病危通知书,不知所措的王朝献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正在一筹莫展时,盐城市委统战部和市民族宗教局带来了救命钱,并找到医院领导,进一步组织专家会诊,同时与上海、南京医疗条件好的医院取得联系,最后请南京军区总医院的普外科主任来盐城会诊,会诊后提出两条意见,一是继续留原医院治疗,由南京军区总医院提供医术支持;二是去南京军区总医院治疗。最后决定还是去南京军区总医院治疗较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住下后,由于马清香身体状况不好,手术必须在她休养3个月后才能进行。而在医院的每一天,光床位费就要100元,加上医药费,需要的钱就更多了,这对原本就困难的王朝献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减轻经济上的负担,夫妻俩只得再三催促院方早点做手术,院方终于同意在两个月后为马清香进行了第三次手术。由于经济困难,在手术后不到20天他们就回盐城了。由于马清香经三次手术,小肠被切除三分之二,吸收营养比较困难,不得不靠通过鼻孔插在肠内的一根塑料管输进营养液来维持生命。出院时医生嘱咐每天需输进4瓶营养液,当得知每瓶营养液批发价就要50多元时,马清香看到丈夫整天为钱愁眉不展,心情十分沉重,为减少开支,她只得每天输3瓶营养液。鼻孔里的塑料管用了半年颜色都变成黄褐色,她都没有换掉,因为换一根塑料管子各种费用要花800多元。
王朝献当时月工资只有450元,在正常情况下,只能勉强维持生活。马清香三次手术共花去18万多元,这笔庞大的花费,除了跟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借的外,有近一半是政府有关部门、宗教组织和相识不相识的个人捐助的。谈起这些,王朝献有一本恩情明细账:省民委(宗教局),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民政局、公安局捐了款;省、市和各兄弟市伊斯兰教协会、清真寺捐了款;南京鸡鸣寺、盐城永宁寺捐了款;数十名当地和外地的回民兄弟和汉族同胞也纷纷伸出了援手。最让人感动的是家住市三院附近的一位80岁的回民杨二奶奶每个月只有300元的退休金,儿子和女儿都没有正式工作,她也常年患病,那时还摔伤了腿,但得知马清香患上重病后,老人多次在儿女的搀扶下送来400元钱和奶粉等营养品,叮嘱马清香好好养病。在盐城开拉面店的20多位外省回族老板送来了钱,其中青海省回族老板鮮义,得知马清香患病后,不仅送来了钱,还经常送来饭菜。新疆维吾尔族青年吐尔逊·尼牙孜在盐城卖葡萄干时认识王朝献,后来到南通启东一带做生意,听到马清香生病后,便在启东附近发动回民筹钱。汉族、亭湖派出所治安大队指导员周正顺个人慷慨解囊,汉族邻居张中谔等也相继送来了一片心意。说到这些,王朝献、马清香能说出一大串。马清香经常对人说:“我这条命是大家给的,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让我重生了。”
三
2009年3月7日,在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剧场路社区办公室门前,突然响起一阵鞭炮声,原来这是盐城市清真寺阿訇王朝献给该社区送感谢信来了,红底黄字的感谢信的标题是“民族政策就是好,党的恩情重如山。”王朝献为啥要送感谢信,这还要从剧场路社区热情帮扶王朝献一家的事说起。
马清香三次手术后还欠数万元外债,王朝献每月工资后来虽然已增加到600元,但因要归还市清真寺的欠款,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100多元。马清香要常年服药,药费每年要花8000多元,再加上儿子王腾岩在读初中,每年学杂费需3000元,这样的家境在城里可算是特困户了。剧场路社区领导在了解情况后很是同情,很快为王朝献一家办理了城市低保手续,使他家每月可以领取低保480多元。剧场路社区领导又让王朝献一家参加社区医疗统筹,这样马清香每年可以在医疗统筹中报销4000多元医药费。剧场路社区领导还将王朝献一家列为社区特困户重点结对帮扶对象,每年两次可从社区领取一些企业及个人捐赠的粮油等价值1000多元的生活必需品。谈到这些,王朝献满脸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是党的民族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才使我们家一次次度过了难关,我们永远不忘党和政府的恩情。”剧场路社区有回民7户20人,由于在民族工作方面成绩突出,2007年被省民委和民政厅表彰为“江苏省民族工作示范社区”。
(作者所在单位:盐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